《香港01》報導,不過,伊朗官媒其後指,蒙塔茲瑞並非道德警察的領導人,而真正領導道德警察的內政部,至今仍未確認廢除道德警察的消息。
同年,他首次參加奧運,拿下前10名的好成績。」 此行艾登也有機會在台灣騎騎單車。

他與東京奧運鐵人三項金牌得主布魯門菲特(右)近日受邀訪台。雖然已是戰功彪炳的鐵人好手,他表示,其實在挪威沒什麼人認識他,在台灣則完全相反。第2度訪台的艾登行程滿檔,他2日在台中抽空接受《中央社》電話訪問時表示,希望以自身的故事來激發每個人與生俱來的超能力,「只要相信自己,你就可以做到」。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。他表示,台灣的好山好水很適合訓練鐵人選手,唯一的缺點是夏天太熱,「訓練需要把握每分每秒,少了大中午可以訓練的時段挺可惜的」。
他說,今年10月在夏威夷比賽時,看到很多參賽者或觀眾戴同樣帽子。艾登表示,很開心他的故事彷彿能連結人心,成為一個跨越國界的象徵。他在東德當煤礦工人,也在戰時越南擔任承包工,付出極大的個人代價,但是靠著辛勤工作而得以經濟無虞。
《羅密歐點》講述一隊韓國士兵奉命尋找失蹤小隊的故事。繼《白色徽章》之後,又出現三部關於越戰的電影,共同顯示了記憶和權力透過電影工業藝術的聚合:恐怖電影《羅密歐點》(R-Point, 也譯《高地》,2004),浪漫愛情片《亂世玫瑰》(Sunny),2008) 與歷史通俗片及賣座電影《國際市場:半世紀的諾言》(Ode To My Father,2014)。他從乞丐成為中產階級父家長的向上流動,就是南韓從1950年代至今崛起的鏡像。雖然他從此身有殘疾,卻從被援救者成為援救者,正如南韓相對於越南的關係。
—他們無法像生存下來的美國軍人一樣被追究責任。前去的唯一管道是成為慰勞韓國與美國部隊的歌舞團藝人,於是她與團長一起出發,團長幫她取名為對美國人比較順耳的Sunny。

這部電影雖然帶著反戰色彩,卻屬於「韓國新電影」,而那是韓國全球競爭力的又一個徵象。《亂世玫瑰》也以免除罪責這一主題為核心。美國人的惡徒行徑,在美國士兵從一個小女孩背後開槍射殺、並殺害饒了團員一命的越共指揮官之後,更為鮮明地凸顯出來。和美國的戰爭電影一樣,這部電影裡最可怕的角色也是越南女性。
身為工業產品,電影比文學更需要獲利回收,畢竟後者牽涉的投資較少。相對於邪惡的美國人,電影中的韓國士兵從未犯下暴行。三部電影都呈現在越南受盡打擊的韓國陽剛氣質,也都透過炫目的電影體現了韓國崛起。戰爭近尾聲時,共黨部隊將尹德洙與其他韓國承包商困在一座越南村落中。
不過在《羅密歐點》中,造成威脅的女鬼繼續存在,為了這群韓國士兵對越南女性和領土的侵害而將其全部害死,僅餘一人存活。其他團員知道她雖然真的賣身了,但是他們同樣在賣笑,於是燒了用來支付他們的美元。

在這種框架下,電影《白色徽章》抹除了越南人物,而做為有關韓國人在越南的一部電影,其存在本身就助長了韓國觀點相對於越南觀點在全球的優勢,再者韓國外銷該部及其他電影的能力更維持了這種優勢比方說,小蔡可能覺得自己上班都很準時、每天兢兢業業、份內工作也有做好,自覺比留職停薪的人更有資格被升遷。
所以第一個該思考的,是我們在什麼樣的組織工作? 怎麼說呢? 每個組織的資金來源都不相同,而資金來源不同,就會影響到組織裡誰可以受到重用。比如說大家不願意跟他合作,或者每次開完會,其他部門的人都來找上級抱怨他如何如何。但請小蔡要理解一件事,很多公司都有這類升遷系統,但背後的目的其實並不是要做什麼超然的數字分析。可是今年不一樣,主管說這次有三位符合晉升資格,包含一位剛轉到我們部門的同事、另一位同事B,還有我。我要請小蔡藉此理解:會有這樣的狀況,表示你公司上層對你的表現很可能並不滿意。事實上,就這件事情的結果而言,很顯然是總經理或其他高層看了原本的提名人選,想說「這個同事C平時在他們心裡印象分數很高,怎麼沒有在名單上呢?」於是C就被HR加進去了。
所以關於小蔡碰到的狀況,這其中到底有沒有人為操作其實並不重要,因為重要的職位老闆幾乎都會加入他的「主觀判定」。後續,會在人評會上選出獲得晉升資格的同仁,名額是每個部門一位。
他們別的工作能力是不是頂尖,也就未必非常重要。這是什麼意思? 很多公司為了讓員工「感到公平」,會告訴大家「我們有個系統會透過計算決定大家的升遷」,但這其實未必100%是真的。
最後,雖然同事C還處於留職停薪階段,但他真的獲得了晉升資格。所以你看,關鍵還是工作表現,只是這工作表現跟錢有關。
若想留在公司裡繼續發展,那就需要調整跟改變。我糾結的地方是: 「工作表現」在整個制度上是不是根本不是重點?做人跟曝光才是重點的話,那跟制度上的資格如何找到平衡呢? 人資系統上的失誤是真的系統出問題?還是有人為操作的部分?人資到提名截止日才說同事C也符合晉升資格,這中間是不是有人為操作的可能呢? 針對小蔡提出的幾個問題,我逐一來回覆。換言之,並不是長時間全勤、每天準時打卡上班的人就是老闆眼中最好的員工,小蔡反而要思考一下你們公司高層「真正在意的是什麼」。站在主管的角度來思考,最完美的升遷對象永遠是那種「最平衡的人」:可能專業技術不錯,也跟大家相處得很好,當自己的部門需要尋求其他部門支援,他也能靠著平時累積的人緣來爭取到。
在職場上做人絕對跟做事一樣重要。喜歡與討厭也算是主觀判定。
比方說前面提到,一個人跟大家都處得很好,另一個則是天天跟別人起衝突,這就是電腦數據無法完整呈現的。但相反地,如果有個人技術超強,但公司裡很多人討厭他、不信任他、也不服他,那讓他升職,其實只會給上級惹來更多麻煩。
也因此,我想告訴小蔡的是,絕對不會有公司覺得員工的工作表現不重要,唯一只是這工作表現的衡量,老闆跟你未必一致。對更多數的組織而言,資金可能是透過向市場提供各種服務或商品來取得的。
換言之,電腦選出來的永遠僅供參考,因為還會有各種主觀評選,是電腦無法用量化方式篩選的。但我得說,你公司的評選機制,在長期而言其實還是符合「某種」公平概念的。內容口述:張國洋 整理:鐘敏瑜 本篇也可以搭配我們的Podcast節目《大人的Small Talk》一起聆聽,在多數Podcast平台(例如 Apple Podcast 或 Spotify)都可以找到 在這篇文章中,我要來回覆讀友「小蔡」提出的問題。像我們可能不時會聽到有人抱怨:「我們公司的業務老是出一張嘴,事情也做得不怎麼樣,可是老闆還是很器重他。
去年,主管說部門內只有一個同事A符合晉升資格,雖然他在部門內表現最差,但因為主管覺得還是要提名,所以仍多少寫了些工作表現,讓同事A獲得晉升。因為中層與高層管理職的挑選,最終還是基於老闆的主觀評估。
但實務上而言,通常都不是這麼一回事。因為重點把握好,有幫公司帶錢進來,其他小瑕疵就沒差了。
」這很可能是因為這個業務總能幫公司簽下別人簽不到的大單,於是他平時文件做得差、細節不細心讓別人擦屁股、出勤不太好、有點工作態度上的小毛病,老闆也就睜隻眼閉隻眼了。那升他上來,部門彼此不和諧,變成內鬥噩耗,老闆不是自找麻煩嗎? 所以小蔡該思考的,其實是怎麼把自己培養得更平衡,而不是當個有稜有角、只在意個人績效的人。